欢迎书友访问新御书屋
首页棺山夜行 关于第三卷中------悬棺

关于第三卷中------悬棺

    棺山夜行 作者:92灵魂

    关于第三卷中------悬棺

    悬棺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属崖葬中的一种。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其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人在崖下可见棺木,故名悬棺。

    悬棺葬工程艰险,耗资大,主要在贵族中盛行。

    现存悬棺主要有山西省宁武县石门悬棺、江西鹰潭市南郊龙虎山古悬棺、四川珙县麻塘坝悬棺等。

    “悬棺”一词,来源于梁陈间顾野王519~581“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太平御览》卷47引)一语。

    1946年中国学者考察四川珙县、兴文悬棺葬时,始将此词作为专称。

    悬棺葬遍及川、黔、滇、湘、桂、粤、浙、赣、闽、皖、鄂等省,北方山西也有分布,主要存在于福建武夷山地区和四川与云南交界的珙县、兴文、筠连、镇雄、等县。与珙县悬棺葬并存的还有崖画。山西太原北边的山上也有悬棺,就在中北大学对面的土堂村后面山上,山上有一条通往汾河二库的公路,沿公路朝二库走,就能看见悬崖上悬棺。

    各地发现的悬棺葬,葬具与年代各不相同。福建武夷山地区的多系整木挖制的船形棺,属春秋、战国之物。这一地区白崖悬棺的随葬品有龟状木盘及大麻、苎麻、丝、棉纺织品残片、残竹席等。四川珙县、兴文一带的多系整木挖制的长方形棺,其上为人字坡盖,属元、明时期之物。珙县洛表悬棺的随葬品以衣服为主,其上装饰繁缛,随葬的竹筷上写有汉字。

    悬棺葬式是一种处置死者尸骨的特殊方式,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对这种富有深厚文化涵容的悬棺葬式,存在着许多令今人无法解释的困惑之处。比如,远古时代的人们到底是用什么办法把装有尸体和随葬物品、重达数百公斤的棺木送进高高的崖洞里去的,就是一个令人“难捉摸”的问题。

    最早对这个问题提出解释的大概是南朝人顾野王,他把武夷山中搁置悬棺的崖洞称为“地仙之宅”,意思是神仙的墓葬之处。神仙有腾云驾雾的本领,悬空置棺当然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后人据此猜测,“云是仙人葬骨”之处《太平寰宇记》,故武夷山的一些洞穴也就有了升真洞、仙机洞、换骨岩之类的美称,《稽神录》中甚至有这样的描写:“建州武夷山,或风雨之夕,闻人马箫管之声,及明,则有棺椁在悬崖之上。”神仙已是幻想中的产物,而传为长生不死的神仙居然也会像凡人一样死去,尤属匪夷所思。不过这些説法既然得以流传,至少説明古人多认为若非神仙出手,仅靠常人是难以实施凌空悬案这种奇特的葬法的。

    唐张鷟《朝野佥载》中,曾记有古人在临江高山半山腰间开凿石穴安葬死者的情形,办法是从山dǐng上放绳索把棺木吊下来。1978年,福建省博物馆曾使用这种方法,用辘轳自山dǐng上放下钢绳,从武夷山白岩洞取下一具完整的船棺。但是,今人所实践的吊置棺木之法,并不能解决古人置放悬棺过程中的所有细节问题,比如怎样在崖壁上凿孔并打入木桩搁置棺木,用什么办法才能把棺木勾拉到预定的位置上,其困难之大均难以想像。何况三千年前的古人怎么可能拥有足以吊起数百公斤重量的钢绳呢?

    1989年,上海同济大学及江西等地的专家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美国学者合作,采用绞车、滑轮等机械装置,在江西贵溪仙岩把一具重约一百五十公斤的“棺材”吊进了一个离上清河水面约二十多米的悬崖洞中。新闻媒体和有关学术刊物曾竞相报道并发表论文,声称此举“重现了二千多年前古人吊装悬棺的壮观场面”,从而“解开了中国悬棺这一千古之谜”。其实它与福建省博物馆对武夷悬棺的提举技术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只是操作方案有所不同。有论者指出,由于脱离了距今千百年的时代和华南行悬棺葬民族的社会历史,有关古人采用与绞车、滑轮类似的提举技术的説法,其实是缺乏有力证据的,所以要説已经解开了这一千古之谜,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清许瓒曾《东还纪程》记载,湖南常德沅江流域有一“倒水岩,石皆壁立水滨,逶迤高广”,壁上凿有十个洞穴,下临绝壑,其中有个洞穴内藏有五具棺材,“旧传为沉香棺”,如果理解为是沉香木制做的话,其分量之重自然又过于一般木棺。这样重的东西,又是怎样把它抬升进壁穴里去的呢?许瓒曾便向当地人请教,当地人也只能提供先人的传説,据讲是趁沅江涨水时由“健鬼引絙而上”。如果此説属实,那么就还存在一种与从山dǐng上吊下棺木正好相反的办法:即利用水位抬高,以船载棺而将之运进预先看好的天然洞穴或人工凿成的崖窦里,等水位降低后,便有了石壁悬棺下临绝壑的奇特景观。

    上述办法似乎还没有现代学者实地尝试过,但有人从地貌变化研究的角度暗示了它的可能性。中国的悬棺葬遗存,多以处山临水为选址共性,距今至少有两三千年的历史最晚的也在四百年以上。在这千百年中,河道、地貌都可能发生很大变化,如福建武夷山的九曲溪、江西贵溪县仙岩的信江支流上清河等的两岸石壁,在两三千年内都经历了河水对河床的冲刷侵蚀,在长期自然力的作用下,河流水位降低是完全可能的事,因而放置棺木的高度也就不会像所看到的这样高峻。总之,由于地质变迁而导致所见到的华南地区大多悬棺葬位置升高的观diǎn,在悬棺葬研究中是有其意义的。

    也有人参照菲律宾巴拉望岛的古代居民安葬瓮棺的办法,提出另一种设想:依靠绳索、长梯之类的攀缘工具,将包裹尸骸的麻袋及板材、殉葬物品和必要的制棺工具等,一一借单个人力运送到事先选定的洞穴中,然后现场制棺成殓并予安葬。此外,还有人根据在四川珙县、兴文和贵州松桃等地悬棺葬遗存的考察,指出也存在古人架设栈道升置悬棺的可能性。

    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用我们至今仍不知晓的方法,将仙逝者连同装殓他的尺棺高高地悬挂(置)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葬地的形势各异,归葬的个体方式也略有差别:或于崖壁凿孔,椽木为桩,尺棺就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或在约壁上开凿石龛,尸棺置入龛内;或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岩墩、岩洞置放尸棺……人死了,要找个归宿,要为失去灵魂的躯壳找一个妥当的安置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悬棺葬和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等葬式一样平常。然而,凝神屏息想想:一口沉甸甸的尸棺,一具冷冰冰的尸骨,怎么会“飞”到那高高的悬崖上?尸棺的主人是谁?我们有限的智慧还难以解读这用千年的沉默写下的寓言,梦魇中便无法逃避悬棺的阴影。有这样一侧以轶闻:1933年,一位姓陈的地方官为了探究僰人悬棺的奥秘,雇用两名樵夫,从豆沙关的绝壁上掀下两具悬棺,其中一具运到昭通省立第二中学供考察、展览。未久,两名樵夫均意外惨死。翌年,一位大号熊廷权的赈灾的官员,公务之余,到省立二中参观,看了悬棺及棺木中遗骸,又询悉惨死的樵夫的故事,便有些坐不住了,对校长再三进言:“文王泽及枯骨,古人遗骸何当玩弄?请以礼瘗之”。校长只得将悬棺遗骸归葬。这位熊大人仍难以心安,又颤颤惊惊地写了一篇诔文:“霜凄凄兮露瀼瀼,风雨剥蚀兮日月迎将。翳何人兮骨骸坚强,胡不速朽兮恋此高岗。恶有报兮善有庆,毁棺露骸兮吾意凄惶。山之广大兮地厚无疆,以为宅兆兮永此潜藏。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万岁兮无厉无殃”。敬鬼神而远之。

    在云南,今昭通地区沿金沙江、白水江、关河流域的悬棺不説是绝无仅有,肯定是分布最多、最为集中的地区。就已知情况,盐津县的豆沙关、底坪、棺木岩、灵官岩,威信县的瓦石、石洞、永善县地黄华,不下10余处;岩桩、岩墩、岩龛、岩沟、岩洞等各种悬棺葬的形式一应俱全。尤其是豆沙关悬棺,保存最多、最完好,地势最险峻,被学者称为“上古遗存,天下奇迹”,“悬棺博物馆”。

    豆沙关悬棺在盐津县豆沙乡石门村关河南岸的绝壁上,紧傍213国道。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隋造偏梁桥阁、唐开石门道,都无一例外地选择豆沙关作为人滇的门户。“关津枢纽”,“南滇锁钥”,名不虚传。关河北岸,“五尺道”贵迹、石门关古城堡、唐贞元十年御史中丞袁滋册南诏题名摩崖,昭示着这里曾有过人文蔚起的繁荣。关河南岸,削壁腾立,参天而起,高达四五百米,悬棺就存放于绝壁半腰一工方形岩坎内。20世纪30年代调查有棺40多具,此后或堕落入关河,或被好奇者、居心叵测者破坏,今仍存有10余具。远眺,在清淡得近乎透明的天穹下,在沉重得势将倾倒的绝壁的阴影中,尸棺累累,凌空悬置,确实会让人生出许多难以言喻的思绪,臆想出许多神魔怪异的故事,难怪熊大人要苦苦祈告“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万岁兮无厉无殃”。

    悬棺葬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题,其一个个具体项目,几乎都是悬案,所以也有人以“悬棺葬之谜”作为统称。这里简略介绍一个和民俗学研究关系最密切的问题:这种奇特的葬俗是怎么产生的?

    生活在福建周宁、福鼎、柘荣、屏南等地区的畲族同胞,有一个关于悬棺葬由来的传説:上古时,畲族的始祖盘瓠王与高辛帝的三公主成亲,育有三男一女,全家迁居凤凰山狩猎务农。因盘瓠王是星宿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所以他去世后儿孙们就用车轮和绳索把棺木置于凤凰山悬崖峭壁的岩洞中。其后代代沿袭,形成了古代畲族人的悬棺葬习俗。畲族的“畲”字,古时写成“輋”字,也包含了这个故事的意思:在凤凰山,有位大人物去世后,用车轮把棺木悬挂在峭壁岩洞中安葬。

    上述传説,diǎn明了古人施行悬棺葬的用意,是为了“死不落土”。那么,这种观念是如何产生的,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悬棺葬习俗是否也受同样的观念支配就笔者寡见,似乎还没有人从这个角度探讨过。

    相反,有人认为悬棺葬正是落土葬习俗的自然发展,具体而言,它与新石器时代的土葬墓有密切关系。当时我国的土葬墓遍及全国,包括文献记载的悬棺葬地区和考古发现的悬棺葬地区。青海乐都柳湾马厂类型墓葬的用木棍封门和齐家文化墓葬的独木舟式棺材都説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已经出现洞室墓和独木舟船棺的萌芽。悬棺岩洞墓的出现,实质上是把深入地下的洞室及其棺木抬升到高岩洞的变化。

    还有人认为,悬棺葬与史前原始民族实行岩居有关,是人们洞处穴居生活的反映。人们生时既然住在岩洞里,死后当葬回原处。亦有人认为悬棺的形成实际上与战乱和科技水平有关,并无什么其他复杂的原因。但驳难者指出,迄今为止还没有资料表明这种葬俗的形成是与战乱有关。

    也有人认为施行悬棺葬是“孝道”的表现或是为了追求吉利。如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记载古人的崖葬习俗,“弥高者以为至孝”,以至丧家争相挂高;元代李京《云南志略》则载土僚人死后,悬棺以“先坠为吉”。也有人认为古代越与濮及其后裔民族大多生活于高山僻壤中,把高山险峰、崇山峻岭视为生活的依托,或因其难以接近、难以触及而产生神秘感,进而把它作为神灵所居或通天之路加以dǐng礼膜拜,所以他们便把死者的灵柩置于高山峻岭的崖穴之间,这样不但使亡魂接近神仙天国,更重要的是使之易于皈附于神仙天国。如清人董天工《武夷山志》就记有西王母宴请武夷山众乡亲的传説,并称葬有悬棺的崖洞口附近架置棺材用的木条为“虹桥板”,认为众乡亲就是从这些“虹桥板”上跨空赴宴的。有学者便据此推测这些木条的真正用途是在于沟通道路,虹桥跨空,好让崖洞中的灵魂自由出入,归返天上。但亦有人否定这些看法,认为西王母是东汉以后道教中的女神,而生活于三千年以前的福建地区的古越人是不可能超越同一时期汉族社会的发展水平去崇拜道教中的“神仙天国”的;至于“图吉”、“至孝”、“尽孝”这类涵义,当是年代较晚的悬棺葬受到汉文化影响的结果,这反映了悬棺葬包含的宗教信仰的演变,但不是它原来的观念意识。

    还有一种观diǎn认为,纵观悬棺葬遗存的分布,几乎都在临江面水的悬崖绝壁上,表现出行悬棺葬的民族都具有“水行山处”的特diǎn,而葬具形式则以船形棺和整木挖凿的独木舟式棺材为主,如果再结合置棺方式、葬制和葬式等各种情况综合分析,悬棺葬习俗当属原始宗教中在鬼魂崇拜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祖先崇拜观念的反映。这些习于水上生活并以善于造船和用船著称的民族笃信,祖先死后,鬼魂虽然到了人鬼相隔的另一个世界,但并未离开生前所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仍将与自己家人和后代长相厮守,并保佑他们繁荣兴旺。所以船形棺或独木舟式的棺具之主要涵义并不在于如有些人认为的是普渡灵魂回归故乡或驶向彼岸世界,而在于满足祖先在幽冥中的生活需要;至于将棺木高置于陡崖绝壁,则是尽量避免人兽或其他因素对尸骸的伤害,这样才能使祖先的灵魂得到永久的安息,并得到其在冥冥之中的赐福和保佑。又有人从原始生殖崇拜观念入手探索悬棺葬的起源。如杨军、郑从武在论述四川古濮人的悬棺葬时,认为这种习俗的起因,可以在僰人居住在今宜宾地区的濮人又被称为僰人的传説中得到较为正确的解释。僰人民间传説集《悬棺之谜》里有则传説云:僰人受到病疫威胁时,祖先神母告诉他们,要逃脱病疫的死亡威胁,只有实行岩葬。可见僰人行岩葬的原因是岩石对他们有保护作用,这是石崇拜的一种表现。而僰人之所以崇拜石,一方面如他们传説的那样,是为乞求平安而把灵柩葬在崖上,另一方面则是希望石头能赐嗣于己,使自己的群体人丁兴旺。如《太平御览》卷五十三记载,马湖江南岸有“乞子石”,“僰人乞子于此有验”。很明显,僰人的岩葬包含有以石求子的文化因素——即对生殖的追求和崇拜。

    龙虎山悬棺

    龙虎山位于江西鹰潭市南郊,按照“北孔(孔子)南张(张天师)”的説法,曾是张天师修炼宝地的龙虎山就是我国道教的发祥地。龙虎山的区域内有99峰、24岩,蜿蜓流淌于群山之间的是水色清漪的仙水溪。

    悬棺遗址位于仙水岩一带。仙水岩诸峰峭拔陡险,龙虎山古悬棺-表演岩壁光滑平展,岩脚下便是泸溪河。

    临水悬崖绝壁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岩洞,里面有一百多座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的岩墓悬棺,其葬位高度为20-50米。在大片岩壁上,洞穴星罗棋布,从泸溪河舟中或地面眺望,可隐约望见洞口或钉木桩,或封木板,“藏一棺而暴其半者”多处可见。因这些洞穴高不可攀,无人入内,其中所藏之物,多少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直到七十年代末,江西考古工作者利用吊篮和云梯进洞,才将这个谜解开。考石工作者入洞后,对悬棺葬进行了科学清理,出土了大批遗物。其葬制盛行崖洞合葬和群葬。在水岩、仙岩、仙女岩、谷子岩等处,每处都有十几座到数十座不等的崖洞墓。这崖洞墓中,有单洞单葬、单洞群葬和联洞群葬等几种类型。其中如79十二号墓,洞宽50余米,墓室规模巨大,内置十副棺木,显然是大家族几代人的聚葬之所。悬棺棺具形制有扁圆形、圆筒形、长方形、dǐng盖式和屋脊形等几种,多用巨木刳割挖空而成。木料多为楠木。随葬品多用仿铜礼器、兵器、陶器、竹木、骨玉和石器等。忌用金属器皿。贵溪悬棺是武夷山地区悬棺葬的代表,所处年代为3000年以前的春秋晚期,是当时生活在彭蠡泽东部水系的干越人的古老葬俗,且是流行于中国长江以南许多省区以及台湾和一些太平洋岛屿的悬葬的起源。这里悬棺数量多,随葬品丰富,其科学研究价值之巨大,素为海内外学者瞩目。

    龙虎山仙水岩,有成片的千古崖墓群,绝壁之上,玉棺悬空,神秘莫测,被称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墓葬距今2600余年,为春秋战国时期古代越人所为,数量之多,位置之险,造型之奇特举世罕见。百米悬崖绝壁之上的洞穴中棺木是用什么办法放置进去的?古越族人为何要将先人安放洞穴之中?什么人才能享受此种殊荣?成为千古之谜,至今未能破解。

    龙虎山崖墓数以百计,全部镶嵌在悬崖峭壁之上,整个崖墓群如一幅巨大画卷紧密相连在一起,极具神话色彩。龙虎山崖墓群是中国最早的崖墓群,是中国崖墓的发源地。除最集中的仙水岩有上百座外,马祖岩、金龙峰以及周围地区均有零星崖墓。它们的位置几乎都在悬崖峭壁之上,高低不等,远远看去大xiǎo不一,随着洞穴的变化而变化,形成奇特的景观。

    79年,江西省博物馆考古队和贵溪县文物陈列室对仙水岩崖墓群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联合发掘工作。在这次发掘中,共清理了18处鹰岩墓,发掘了棺木37具,较完好的人骨架16副。出土了陶器、原始的瓷器、骨器、玉器、竹木器、纺织品、纺织具、乐器等220件。这些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珍贵文物。其中有一副保存至今仍完整无损的干尸。毛发皮肉和连接骨骼的盘腱均已消失,脱了节的骨头像大xiǎo珍珠似的镶嵌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人的完整骨架。

    贵溪崖墓出土的220件珍贵文物,有陶器、纺织工具、古琴等。其中陶器就有124件。这些陶器做工精细,不仅反映了当时手工工艺水平之高,而且根据其造型和陶纹就能准确地判断其所属年代。现陈列在贵溪文物馆中。

    龙虎山崖墓群的“悬棺”棺木大都用整大段楠木刳制而成,大xiǎo不一,形式迥异。有较大的可容葬十余人的“船棺”;有造型如古屋的“屋脊棺”;有一筒独木的“独舟棺”;也有现今常见的“方棺”;还有微型的“二次葬”用的“骨灰盒”。从考古发掘的陪葬品来看,这些棺木里的主人均为古越族人,他们“习以水战,以舟代车,断发纹身”,居于山国水泽。

    宁武石门

    位于山西省宁武城西70公里处xiǎo石门村西极为幽僻的山谷内,峡谷深处有一个幽僻的巷弯,入口石壁如门,巷内林木葱翠,古建专家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考古专家认为石门悬棺是长江以北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一处崖葬群,极具考古研究价值。

    据考古专家们考证认为,石门悬棺是迄今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唯一的崖葬群,极具考古研究价值。石门悬棺的悬葬方式大致可分为洞穴式、悬吊式、悬桩式、栈道式。洞穴式是在悬崖高处的天然石洞或人工石洞里放置棺材;悬吊式是在悬崖高处用铁链将棺材吊挂起来;悬桩式是在悬崖上凿洞,平插上木桩,将棺材搁到木桩上;栈道式是在悬崖中间凿孔插桩,铺成一个微型栈道,将棺材搁在栈道上。

    芦芽山一带的民间是盛行土葬的,而悬棺,当地人称之为石葬,可能是一种异常的葬俗,据专家分析,其安葬的人有以下几种可能:

    其一:当地人对长辈的孝顺,长辈去世后,置于悬棺,意即升天。

    其二:在疆场上战死的士卒。宁武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有”百战楼烦地”的别称。战争后,当地人不忍死者暴骨遗骸,用松木制棺,予以妥善安葬,将棺木置于石洞之中。

    其三:是圆寂后的僧人。这类僧侣尚未修行到筑塔碹葬的程度和果位,多由僧侣及乡民共同制棺安葬,置于寺庙附近的石洞中。

    其四:是没有子裔的孤寡老人。由村民共同料理后事,制棺安置于村外石壁之下或石洞之中。

    其五:是外地商客及无子女的侨迁者。当地人厚道而淳朴,慈善助人之心浓厚,遇客死异乡者,必以石葬之俗安置。

    其六:是特殊年代的异常石葬。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施行过细菌战,山里人外出将菌毒传染病带入深山老林,有的几乎全家遭殃,存活者只有十之一二。死后,村人唯恐传染病蔓延,无人敢助理安葬,最后,尸体腐烂,只好由幸存家人将尸体抬至离村很远的石崖石洞中安葬。

    石葬悬棺虽不按坟莹风水等土葬程序,但也并非草率从事。尤为上待厚葬的是疆场上战死的士卒。一般安置石洞距地面较高以慰在天之灵。僧侣的安葬规格也很高。总之,石葬悬棺体现出当地人善良、淳朴及仁爱之心。据説,石葬年代并不久远,远至明朝中叶,近至民国及抗日战争时期。因为宋代则多以火葬代之,今宁化一带发掘出的火葬陶罐足以证明这一diǎn。

    至于这些悬棺的年代起始,至今还仍是个谜团,但据推测,这些悬棺的年代并不久远,远至明代中叶,近至清代或民国。

    僰人悬棺

    明代以前的古代崖葬墓群,全国重diǎn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集中僰人悬棺在麻塘坝和苏麻湾两地。以将死者的棺木放置在悬崖绝壁上为特征。共保存有悬棺265具,是目前门内保存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置棺高度,一般距离地表10米~50米,最高者达100米。置棺方式,一为木桩式,即在峭壁上凿孔2~3个,楔入木桩以支托棺木;二是凿穴式,即在岩壁上凿横穴或竖穴,以盛放棺木;三是利用岩壁间的天然洞穴、裂缝盛放棺木。棺木头大尾xiǎo,多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头固定。采用仰身直肢葬,麻布裹尸身,随葬品置脚下两侧,多寡不定,有陶瓷器、木竹器、铁器和麻织品,其中麻织品最多,有少量的丝织品。悬棺葬的族属,学术界争议颇大,比较集中的有僰人説、僚人説。其时代,上启未知,下止明代。

    麻塘坝悬棺“僰人悬棺”位于珙县境内,系根据《珙县志》“珙本僰地,僰人多悬棺”而命名。早在1956年就列为省级重diǎn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diǎn文物保护单位。僰人悬棺被称为世界之最、巴蜀一绝。悬棺葬是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葬制。珙县、兴文与云南接壤,为古西南夷腹地,汉武帝开夜郎,置犍为郡时属僰道县。

    历代僰人等少数民族聚居于这一带,故遗存的悬棺多,但现在最多和最集中处,当首推珙县洛表乡的麻塘坝和曹营乡的苏麻湾。珙县麻塘坝南北狭长,东西两侧奇峰挺拔,险拔峻峭的岩穴之间,许多棺木半悬山崖,在悬崖峭壁上现存悬棺160多具。距麻塘坝10多公里的曹营乡苏麻湾,陡峭的石灰岩壁上分布着悬棺48具。悬棺离地面多数为26至50米,高者达100米。悬棺的崖壁上有许多红色彩绘壁画,内容丰富,线条粗犷,构图简练,形象逼真。悬棺及岩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也是研究川南一带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实物材料。已成为世界悬棺葬研究者注目的中心,同时吸引着无数的旅游者。这个景区充满古老而神秘的色彩。

    珙县僰人悬棺的核心部分。在珙县洛表镇西南麻塘坝。坝东西宽300米~500米,南北长约1000米,螃蟹溪从坝中穿流而过,溪岸东西对峙着21座连绵起伏的山崖,悬棺就分布今绝壁上。现存2具,以木桩悬棺为主。置棺高度一般在20米~60米,高者达100多米。绝壁上还有密如蜂眼的桩孔遗迹和红色彩绘岩画200多幅。岩画内容丰富,有骑射、舞蹈、杂技和各种动物、武器、几何图形等,形象古朴生动。其余悬棺葬遗迹也有类似岩画。麻塘坝悬棺相对集中在棺材铺、狮子岩、九盏灯、大洞口。邓家岩、三仙洞、珍珠伞和老鹰岩等处。

    1935年,一位来自美国的传教士葛卫汉,对中国丰富的丧葬文化非常感兴趣,他打听到,在中国四川的珙县附近有一种非常奇特的丧葬习俗,于是迫不及待的开始了自己的旅程。尽管一路上的艰难险阻,差一diǎn使这个美国人丢掉性命,但当他真正来到珙县的悬崖边时,还是认为自己不虚此行。葛卫汉被自己的发现惊呆了——这就是悬棺。珙县的悬棺,几乎包含了世界上各种悬棺的所有类型。这是珙县悬棺第一次被世界发现,立刻引起了学者们浓厚兴趣,20世纪4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一直到21世纪初,一批批的科学家来到这里,想破解这个千古谜题。科学家们把这里悬棺中的部族称为僰人,并且纷纷猜测,这些僰人究竟到哪里去了,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后代放弃了自己的丧葬习惯呢?这个部族究竟是与其他的民族融合了在一起,还是全部灭亡了呢?

    麻塘坝是位于四川珙县西南角的一个平静的xiǎo山村,几十年来,这里很少有外人来过,但21世纪末,却从这里爆出了一个重大的新闻,两位山里老人无心的话语引起了世界考古界、史学界石破天惊般的震动。

    两位老人亮出了自己的家谱,説他们是珙县悬棺中僰人的后裔,那么关于他们的祖先,这些人究竟知道多少?困扰着科学家们多年的谜题,是否可以就此揭开呢?

    这些纯朴的老人并不知道,自己随口的话语会给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界带来多大的震撼。这些人的生活方式实际上已与村里的其他人没有差别,他们手中的家谱又有多少可信度呢?

    悬棺文物博物馆的创始人曾水向是我国较早研究悬棺方面的专家之一,他专程来到了麻塘坝附近的坟地,在这里他顺利地找到了那两位老人家谱中所记载的5、6位先人的名字,证实了他们家谱的真实性,但也同时説明,近百年来,这个家族一直在沿用土葬。

    两位老人手中的家谱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但根据史书记载,拥有悬棺的僰人,在唐代就已经与当时的统治者水火不容。

    根据历史记载,由于僰人多次作乱,大明帝国曾经几次向僰人发起进攻。中国历史界与考古界的科学家们无数次拜访过僰人们留下的军事遗迹。在一个叫九盏灯地方,山上至今还安放着十几具僰人的悬棺,但它同时也是这个部族最重要的军事基地之一。这个地方的路口隐秘,内部开阔,这是僰人军事基地的典型特征。

    根据历史记载,当时明帝国调集了云贵川三省的大军,包围了僰人的山寨,于是数万僰人就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与人数多过自己十倍的敌人决一死战,就在这儿安放祖先灵柩;要么就接受明军的招安,选择投降。

    传説僰人内部的争论就在这个山洞里进行,数百位寨主各执己见,在这里商量了两天两夜。

    当时在600多个僰人的山寨中,有半数选择向明军投降。他们选择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命运,是不是素来骁勇善战的僰人选择了这种方式才留下了自己的后代?

    21世纪初,四川省宜宾市的文物局,对于珙县的悬棺进行了一次抢救性的发掘,这一次他们又有了一个非常意外的收获。

    这时候专家们发现了一个很明显的疑问,那些僰人的后裔都姓何,而传説中他们的祖先哈十三雄,却姓哈,这会不会证明那些家族中的家谱有误呢,何体全老人认为自己的家谱绝不会错,因为就在几十年前,他的父亲还去拜祭了悬棺中的祖先,那么如果这个家族真的是悬棺中僰人的后裔,他们为什么要改姓呢?这与他们停止安放悬棺的原因是否相同呢?根据何体全老人的説法,他们家族一共改了两次姓氏,至于他们家族改姓的原因不得而知。

    2004年5月,曾水向在整理一座悬棺的随葬品时,意外的发现了一只朴素的僰人漆碗,在碗的底部,他看到了几个清晰的汉字——“何永进”,这无疑是悬棺主人的名字,但这三个字也正好出现在何体全老人同一时期的家谱中,这恰好证实了何家的确是僰人的后裔。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麻塘坝的何家,何体全老人欣喜若狂,专程爬到悬崖上祭拜了自己的祖先。

    20世纪末,在距离珙县不远的地方,人们发现了明王朝树立的平蛮碑,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但大意还可以勉强辨认,这是明王朝为了夸耀自己消灭僰人所立的丰碑。为了证实碑上的话语,曾水向和陈明芳等人来到了两个文明最后血战的地方,这是一座似乎鹰也飞不过的城堡。

    明代后期是一个科技大发展的时代,人们开始重视科技的发展,并且出版了大量这方面的书籍,比如説,在这一时期,工匠们首次尝试把煤炭和活塞风箱联合应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温,可以制造更加锋利的武器,这大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那么,明朝军队会不会就依靠这种科技上的优势,攻陷了僰人的山寨呢?

    根据专家们的鉴定,当时僰人的冶炼技术非常低下,他们刚刚从青铜发展到铁器,对于炉温和原材料的控制,还没有完全掌握清楚。

    这是两个时代的对决,远古与现代,刀枪与火药,胜负其实早已注定了,无论僰人如何勇猛,冷兵器时代的英雄也绝不可能打败装备着大量火器和大炮的明军。

    就这样明军依靠着科技上的遥遥领先,最终取得了对野蛮落后的僰人的胜利。

    随着岁月的流逝,所有该忘的事情都已经被忘却,依旧被人们传诵的只有那些僰人的史诗,关于悬棺究竟是怎样放置上去的,还有僰人这个最终消失的部族,又是如何兴起的呢?这些谜题仍悬而未决。

    龙河悬棺

    龙河悬棺,龙河——石柱县境内最大的河流,它自东北向西南纵贯该县境中部,流经近10个乡镇,流长10468公里,天然落差12633米。这条河流,它目睹了繁星沉落王朝更替,历经了一次次金戈铁马烽火狼烟的无情洗礼,在漫漫的历史尘烟中,龙河流域几度零落几度繁华,人间烟火始终生生不息升腾缭绕,1000余年来,在沿河两岸的峭壁上留下了稀世奇观——岩棺,仅在石柱境内龙河两岸的岩棺就有130多处,约1000多穴,被考古界誉为“岩棺博物馆”。岩棺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秘密,又藏着多少惊心动魄的传説和鲜为人知的故事,人们不得而知!无疑,这一切让无数人期待以久。4月22日,记者探访龙河岩棺,试图能触摸到它那悠远的历史脉络……

    龙河两岸但凡有岩棺出现,均是在悬崖峭壁之处,并且有的还地处深山峡谷险峻之地。石柱县境内的岩棺数量最多的是在双庆乡尧耳坡的柜子岩,仅在那一处就有94穴之多。其次就是三星乡的玉皇殿,有65穴。再就是下路镇的三五大桥附近,有44穴。这些岩棺群,有的由于长年累月的日晒雨淋导致风化,有的基本保持完好。

    从石柱县城沿龙河下行至下路镇的洞台(xiǎo地名),此地就有一个保存比较完好的龙河岩棺群。该群近30穴,它们错落有致,上面是悬崖,下面就是滔滔龙河,看上去蔚为壮观。龙河两岸的岩棺,要么三五穴一群,要么连成一片,那一群群岩棺组成的图画,犹如一部延伸的历史画卷,无不蕴藏着龙河岩棺古文化的神秘色彩。

    从现存的岩棺来看,当时的生产技术是先进的。如果没有质地坚硬的工具,要想在如此坚硬险峻的山岩上凿成2米深的洞穴,是难以进行的。令人不解的是,石柱、xiǎo三峡虽同属巫山大娄山系,而石柱龙河只有岩棺却绝少悬棺;xiǎo三峡一带则刚好相反,只有悬棺却难见到岩棺。岩棺与悬棺之间究竟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里面葬的是否同一族人或同族异支人?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龙河两岸的岩棺,多凿于万仞绝壁,位置较高。最高的离地面20余米,最低的离地面也有3米多。岩棺位置那么高,棺木和尸骨又那么重,千百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将笨重的东西置放到崖壁上去的,委实令人费解。

    武夷山溪

    同天葬、水葬一样,悬棺葬是一种古老的丧葬形式。葬址一般选择在武夷山九曲溪悬棺临江面水的高崖绝壁上,棺木被放置在距离水面数十至数百米的天然或人工开凿的洞穴中,有些则是直接放在悬空的木桩上面。武夷山九曲溪两岸的峭壁上,至今仍存有悬棺遗迹十余处。

    经过碳14测定,白岩和观音岩保存完好的两具船棺距今已有三千多年,随葬的龟形木盘是具有商周青铜文化特征的遗物。

    川西悬棺

    在四川,除了珙县的“僰人悬棺”外,在川西的雅安市也有悬棺。川西悬棺相传是羌人放置。羌族的先民皆是大禹的后裔。大禹率众治水,功高盖世,在羌人中享有天神一般的威望。大禹仙逝飞天后,后人将其遗体挂在绝壁的悬棺中,此后,羌民中的仙逝者,均仿效此法施以了悬棺葬,从而在川西一带留下了诸多的悬棺。

    据考证,川渝两地的大多数悬棺均系明代和明代以前所置,距今已有几百上千年历史。千年悬棺,其不朽的奥秘何在呢?

    要破译悬棺不朽的奥秘,我们首先得了解一下悬棺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

    一般来説,导致棺木腐朽的最大原因,是当地的气候条件:高温和高温的气候环境,极易导致棺木和尸体加速腐烂或。

    从地理和气候环境分析,悬棺均地处气温较高、潮湿多雨的南方地区。如“僰人悬棺”所在的宜宾市就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该地区四季热量充足,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达18℃左右,极端最高气温达41℃;而该地区空气又十分湿润,降水也比较丰沛,年平均降水量达1000—1200毫米。在这样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任何裸露棺木都经不起岁月的洗礼!

    让我们再来看看川西雅安市的气候特征。雅安号称“雨城”,年平均降水量达1800毫米,一年365天平均雨日有218天之多,而其年平均气温也高于15℃——在如此潮湿多雨的温湿气候环境下,任何棺木都难以长久不腐!

    但事实上,宜宾和雅安两地的悬棺都保存完好,从开启的部分悬棺中,可见棺木中的死者骨骸历历可数,头骨骷髅保存完好,尤其是棺木干燥,在悬崖上历经千年风雨而未曾腐朽,不能不令人称奇。

    既然悬棺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都不利于棺木长久存留,那悬棺是如何千年不朽的呢?

    在僰人和羌人留下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实施悬棺葬的初衷:僰人认为,人死后尸体不能沾地气,否则魂灵不能升天,而“悬棺葬”即能使逝者魂灵升入仙界;而羌人也认为将逝者挂在绝壁的悬棺中,就可以使肉身悬空,灵魂得到飞升,上天入地,获取神力,从而庇佑子孙。

    对此,民间也有一些迷信者认为,悬棺饱经千年岁月而不朽,正是因为逝者灵魂升入了仙界,所以之尸身得到了神灵的庇护,千年棺木便神奇地保存了下来。也有一些迷信传説:悬棺内的尸体采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历经千百年修炼成妖,尸妖为了护住尸体,所以用妖气将棺木保护了起来。

    以上这些迷信传説当然不可信,而悬棺千年不朽之谜更是众説纷坛,莫衷一时:有人説悬棺内放置有奇异的香料,也有人云悬棺处的岩壁具有神奇的防潮保干功能……不过,通过人们的科学考证和深入分析,这些説法都不足为信。

    那么,悬棺不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既然很多种説法都不成立,那么,悬棺不朽会不会是自身的原因呢?

    人们的这种怀疑很快得到了文物工作者的证实:制作棺木的材料确实非同一般。据文物工作者考察,制作悬棺的木材多是木质坚实、抗腐性很好的楠木。这种树木生长周期长,木质在诸树种中属上乘,用其制作的棺木,即使埋入地下也可上百年不腐。有关文物部门曾开启过两具悬棺,棺木均系楠木所制,每具至今仍重约500公斤,要4个工人才能抬起。棺木一般头大尾xiǎo,多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头固定而成,密封性很好。这种结构,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尸身与空气的接触,从而延缓其,也有利于棺木内部保持干燥。

    但是,在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楠木棺材在露天环境中保存的期限一般不超过百年,而大多悬棺已经存在了千年以上,显然,“特殊材料説”也不能解开人们心中的疑窦。

    荆竹坝岩

    关于这荆竹坝悬棺的来历,宁河两岸的人们众説绘坛。有的説,这悬棺是铁铸的,里边装的都是鲁班的“元字天书”;有人还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了个传説哩:传説很久很久以前,在宁河峡中一个绿竹掩映的xiǎo村子里,有个神通广大的孩子,一位“算命先生”给他算命説,这孩子有当天子的福分,只是要从某年正月初一起,一百天内开不得大门,否则……一日三,三日九地过去了,到了“算命先生”所説的那年正月初一,这户人家果真紧闭前门.从后门进出眨眼问,九十九天过去了,可就是这最后一天的早晨,孩子的舅父来到他家。孩子娘想,反正今天就是一百天了,自己的兄弟远道而来,怎么能让他不走前门走后门呢?于是,她打开大门,迎接贵客。谁知门刚打开,门口松林里就响起了“僻哩叭啦”竹子的爆炸声,象雷滚滚而过。满屋的人惊呆了,跑到松林一看。根根竹子全部炸天,地上躺满了已经死去的金盔银甲的将士。

    正在这时,那位“算命先生”叹息地走来,説:“哎,九十九天都过去了,这最后一天你们却挨不过去。看,这些都是日后辅佐天子的臣子啊,可惜!可惜!他再也没有天子之分了。孩子的舅父十分难过,马上置了一些棺木,把死去的臣子收敛起来。孩子气愤至极,当即将那些棺材用脚猛踢。説也怪,一具具棺木全都挂在宁河两岸的岩壁上了……神奇缥缈的传説给悬棺蒙上更神秘的色彩,然而传説终归是传説,悬棺里面究竟装的是什么呢?据考,古宁河区域是少数民族已人、催人的杂居之地,而巴人无悬棺葬俗,宁河悬棺可能为濮人葬式。唐人张傅曾有这样的记载,古代,人死后,“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枢,弥高者以为至孝。”由此观之,“悬索下枢”就回答了“千斤之物如何挂上悬岩”的问题了。我们可以推测,千百年前,古宁河地带还是莽莽原始森林,那悬岩绝壁上,古藤横生,不正是给人“悬索下枢”提供了攀岩附壁的有利条件么?

    逝者如斯,古人在这方面的“聪明才智”究竟为何种技术,自然还有待今人的进一步探索了。

    关于第三卷中------悬棺


同类推荐: (gb)暗夜无归(高h)在色情游戏里被迫直播高潮(西幻 人外 nph)变成剥削阶级的勇者懒得拯救世界(西幻np)双穴少女和她的触手男友如果人外控痴女成为了勇者大人我的属性修行人生快穿黑化:病娇哥哥,坏透了!火神冰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