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新御书屋
首页我在三国练神功 第269章 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

第269章 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

    一想到自己当初有多风光,崔烈现在就觉得自己有多窝囊,暴躁的情绪完全没有获得任何抚慰,反而变得更焦虑和愤懑了。
    当初明明大家一起反的董卓,凭什么老子牢也做了,罪也受了,如今董卓已死,论功行赏的时候却没自己的份儿?
    这特么公平吗?
    崔烈心中的憋屈可想而知,尤其是如今王景这个出身世家的年轻人,非但没有要拉他这个老前辈一把的想法,反而要创立什么帝朝工程院,还要评选工士,此举无疑是撬动了儒门的根基。
    将卑贱的工匠与儒生并列,简直有辱斯文!
    但忿怒之余,崔烈也从中看到了一个可以让他浑水摸鱼的好机会。
    因此他上蹿下跳,极力想要表现一番,为此不惜拉几个昔日的狐朋狗友一起下水,以壮声势。
    其中就有在儒门内地位显赫的马日磾,毕竟是经学大家马融的族孙,加上身居太常之职,无论名声还是地位,在儒林之中都有着极强的号召力。
    奈何崔烈聪明,马日磾也不傻,根本懒得搭理他,甚至还直接出言冷嘲热讽道:“威考兄,我已辞去官职,此事也已与我无关,你若是想主持公道,不如让朝廷把太常这个职位给你来做可好?”
    我特么要是能做到,还需要来找你?
    崔烈内心气得破口大骂,马日磾的这一番话,实在是太膈应人了。
    五经博士本就归太学管,而太学又归太常管,因此王景要成立帝朝工程院,还要赐予相应的地位和待遇,想要绕考太常这一关是不可能的。
    马日磾可谓是首当其冲,责无旁贷。
    反对吧,面对王景这位威势盖过董卓的权臣,马日磾除非嫌命长了,否则哪敢跳出来挡王景的道?
    可若是默不作声,对儒门内部也没法交代。
    所以马日磾的选择是撂挑子不干,辞职本身就可以有多种解读,对王景,马日磾可以说这是他退让妥协的方式,你这事情我办不了,位置我让出来了,你找个能替你办事的人顶上去吧。
    而面对儒门内部的质疑,马日磾也可以说辞职是他对王景的不满和抗议。
    反正不管怎么说都可以,最终解释权归马日磾所有,凭借此举,他一下子就抽身事外,风雨尘泥不沾身了。
    可见这么多年的官场生涯,马日磾的政治智慧并不低。
    反倒是崔烈,看似机关算尽,实际上只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还以为王景主持下的朝廷和以前一样。
    面对马日磾的摆烂,崔烈无可奈何,其实他也不是没试过竞争太常这个职位,他甚至为此还捏着鼻子去求黄琬,毕竟九卿之一的太常,名义上还是归属于太尉府的管辖范围。
    奈何黄琬之前与王景一番交流,也知道了王景欲行此事的决心,因此根本不敢得罪,更不会替崔烈出头。
    所以崔烈没得办法,只能今天又来找马日磾。
    可话都还未来得及开口,就被马日磾把天给聊死了,最后无奈,只能负气而走。
    蔡邕看着崔烈气冲冲离开的模样,有些不忍,回头对马日磾说道:“翁叔,何至于此?崔威考好歹是冀州名士,崔家也是安平郡国望族,你得罪了他,就不怕他以后找你麻烦?”
    马日磾对此颇为不屑:“满身铜臭味的东西,我会怕他?”
    其实,对于崔烈此时的心情,蔡邕最能理解,毕竟这样的事情,他以前就遭遇过:“唉,曾经身居高位,如今碾落尘泥,心怀怨愤是也属正常,希望他能看开点吧。”
    马日磾衣袖一挥:“算了,不提他,说多了都觉得晦气。”
    随后马日磾转移话题,拉着蔡邕开始研究新儒学的事情。
    如今儒门分裂已成定局,马日磾还是能够看得清楚形势的,打不过就加入,当年百家争鸣,儒学在诸子之中最初甚至连显学都不是,被兵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和纵横家等强势学派各种吊打,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学结果举步维艰,诸侯对儒术不屑一顾。
    难道现在的局势还能比当初更艰难么?
    马日磾并不在乎一时的胜败,儒学能够大行其道,自有其可取之处,所以他并不打算与王景对抗,而是准备顺势而为,从中获取属于自己的利益。
    这,才是一个聪明人真正该做的事情。
    哭天抢地,撒泼捣乱,那是蠢货所为,而眼下在洛阳,真正能做主的人,既不是坐在皇宫里的皇帝,也不是朝堂上的衮衮诸公,而是大势已成的王景。
    崔烈看不清形势,还以为拉拢一群乌合之众就能让王景改变心意,当真是愚不可及。
    马日磾透过蔡邕,没少接触到来自王景的第一手信息,因此早就分析得出王景的行事风格。
    在那看似温良的外表下,王景的强势和霸道,才是本质,他是一个轻易不会改变自己主意的人。
    马日磾正是因为清楚这一点,才没有跟着崔烈这群老顽固上蹿下跳,否则当真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司徒府邸,小小的书房里,父子二人相对而坐。
    “德祖,你可想好了?一旦接受了这个身份,天下间将会有无数儒生将你视为儒门叛逆,须知三人成虎,积毁销骨,你真能扛得住吗?”
    “父亲,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修得蒙圣人教诲,已知此事须躬行。更何况主公说得对,不改变,就灭亡,如今的帝朝风雨飘摇,天下民生凋敝,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如果必须要有人带路前行,孩儿愿意一肩担之,在前方披荆斩棘,以为后人开道。”
    从王景那里接受了生产力才是文明晋升之基石的理念之后,杨修原先百思不得其解的许多社会问题,如今都有了答案。
    因此面对父亲的提问,杨修的回答十分坚定,并且毫不迟疑。
    “唉,何至于此啊。”
    看到儿子成长得如此迅速,却又变得如此陌生,杨彪心中一时间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当感伤:“按照我本来的计划,也只是想先为你铺路,待你及冠时,动用家族的人脉和资源,为你举孝廉,积攒名望和资历,到时候再择一明主而侍之,未来就算有些波折,也当能走得安稳。”
    奈何计划没有变化快,杨彪都没来得及给杨修铺平道路,杨修就因为遇到了王景,沉迷于物理,然后直接原地气氛了。
    说真的,一开始杨彪是拒绝的,甚至为此还对杨修很是发了一通脾气,呵斥他不务正业,自甘堕落。
    但随后王景的举措,却让杨彪看得目瞪口呆。
    工士这个称呼,本身就槽点满满,王景取这个名字,明摆着就是要恶心儒门,仿佛在挑衅说:“你们不是歧视百工,认为这些都是奇淫技巧吗?我偏偏就要设置工士,地位与五经博士类同,你们能奈我何?”
    杨彪也是儒门出身,自然对此本能地反感和排斥。
    但王景给出的利益,太香了啊!
    帝朝工程院初创,而杨修名列其中,单是此举,就足可列载史册,流芳百世!
    这样的名声和利益,别说杨修这样的小年轻把持不住,就连杨彪自己,换位思考一下,都觉得自己恐怕也把持不住。
    一个人,反对某件事情,必然是因为这件事情损害到了自己的利益。
    可若是这件事对自己有利呢?
    利之所在,哪怕以前再如何声嘶力竭的反对,事后也要高呼一声真香了。“父亲,此事孩儿已有觉悟,还请父亲大人能够允许。”
    “算了,儿孙自有儿孙福,你既有志向,我又如何能够阻止呢?只是希望你永远记得,这里是你的家,而我是你的父亲,无论是何种状况,我都永远站在你的身后。”
    “多谢父亲。”
    杨修心怀感激,双目噙着热泪,与杨彪拜别。
    离开司徒府后,杨修又变回了那个曾经冷酷孤傲的智者,但这一次,他不再迷茫和彷徨,心中已然有了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梦想。
    而在书房里,杨修的生母袁氏端着参茶进来:“修儿离开了吗?”
    “嗯,走得匆忙,估计是要做什么大事。”
    杨彪接过参茶,拉着妻子的手安慰道:“德祖已经长大,他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你不用太过担心。”
    “希望如此吧。”
    袁氏的眉角,却是愁容未消:“唉,我只希望修儿能够平平安安,可你们男人啊,都不安分,整天就总是想着要做大事,要青史留名,却是苦了我们这些背后的女人。”
    她出身汝南袁氏,父亲袁安,在汉章帝刘炟时期担任司徒一职,对杨彪多有提携,因此对于袁氏,杨彪向来是又敬又爱,从不对她发脾气。
    而杨修又是两人独子,加上聪明伶俐,因此从小就被袁氏宠得不行,不然也不会养成现在这么个孤高傲慢的性格。
    如今汝南袁氏,一分为三,除了袁术和袁绍南北各立一支之外,还有洛阳的袁隗,盛极一时的庞大势力如今却是被分散成了三份,握不起来的拳头,已经很难打死人了。
    这就是王景留着袁隗不杀的原因,他不会像董卓那样去做蠢事,留着袁隗还能牵制袁绍和袁术,杀了袁隗,只会让汝南袁氏彻底被二袁所掌控,这样除了能泄愤之外,屁用没有,还会让敌人变得更加棘手。
    尤其是袁绍此人,虽说三国历史上许多人都鄙视袁绍,可这并不能证明袁绍弱,只是曹操太强罢了。
    甚至就连曹操,一辈子都把击败袁绍挂在嘴边,官渡之战也是曹操生平最凶险的一战。
    对待这样的敌人,无论如何慎重都不为过。
    眼下的洛阳,汝南袁氏也因为袁术和袁绍的关系而受到各方面的打压与排挤,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以至于袁隗几乎足不出户,深居简出到了极点,就是不希望被王景误会,激化双方的矛盾。
    有此前车之鉴,而同为汝南袁氏出身的袁夫人,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去做什么大事,只希望他能无灾无病,安度此生。
    妻子也是担忧儿子的将来,一片好心,杨彪不敢说些重话,只能好言相劝:“祁侯王景此人颇有担当,他会看顾好德祖的,你就放心吧。”
    对于王景这人,杨彪还是挺看好的,虽然之前双方之间有过几次摩擦,自己还被王景拿着名单威胁过。
    但事到如今,王景已经如日中天,甚至有眼光的都看得出来,他必是未来中原大地之共主。
    杨修能够追随左右,并且深得信重,这是天大的机遇,是许多人求都求不来的好事。
    杨彪自然不可能让儿子自断前程,因此对于妻子袁氏的忧心忡忡,也只能尽量选择安抚。
    闲云山庄,奇巧阁的技术研发部。
    “德祖,可算是逮着你了?快点过来搭把手!”
    鲁方在一堆散落的零件中抬起头,脸上满是油污,整个人却很有精神,看到杨修之后,甚至笑着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谁能想得到,当初那位辞别家人,千里迢迢从陈留来到洛阳追随王景闯荡的少年郎,如今已经成为了墨学书院的头号名人,更是精通物理学和墨家机关术的顶尖天才?
    甚至几天后,他就要被授予“工士”称号,成为炎汉帝朝开国以来第一批获得如此殊荣的工匠。
    但是鲁方却丝毫没有在意这些事情,如今的他,沉迷于知识的海洋,对物理学和机关术的痴迷,更是深入骨髓,难以自拔。
    鲁方最初不过是王景的管家,父亲只是一个小小的木匠,若不是王景,他在帝朝的阶级制度下根本不可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如今他接触到了物理学,又师从墨狮接触了墨家机关术,成为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至今他的故事仍在陈留老家被无数人所津津乐道。
    不过显然鲁方并没有关注这些,他此时正沉迷于知识的海洋无法自拔,甚至在改进了巨石炮之后还不满足,现在又开始鼓捣起了新玩意儿。
    杨修听到鲁方的招呼,便走近去一看,盯着地上怪模怪样的机器,惊奇地问道:“此乃何物?”
    “此乃织绫机,经过我的改良,原本足有五十蹑、六十蹑乃至百余蹑的旧式绫机,终于被我缩减到了十二蹑,生产难度大大减少,生产效率却是大大增加,此种机器若是能够推广开来,必定大益民生。”
    鲁方的脸上写满了兴奋的情绪,在接触了王景的新思想之后,他对技术进步的看法已经与以往有了根本性的不同。
    生产力的提升,绝非什么奇淫技巧,而是能够极大地丰富物质产出,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
    鲁方出身陈留,因此从小就见惯了当地繁华的商业生态。
    刘邦的谋士郦食其就曾有言:“陈留虽小,却是天下要冲,四通五达之地。”
    而实际上,陈留郡一点也不小,此地不仅是中原大郡,在汉武帝时期陈留郡还一口气下辖了陈留县、小黄县、成安县、宁陵县、雍丘县、酸枣县、东昏县、襄邑县、外黄县、封丘县、长罗县、尉氏县、傿县、长垣县、平丘县、济阳县、浚仪县等17个县
    汉献帝刘协称帝之前,自己的封号就是陈留王。
    此时的陈留郡拥有一百多万多万人口,属于人口最多的郡之一。
    为了养活这庞大的人口,历代陈留地区的地方官都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将陈留的天然地理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所以水稻田等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不仅是水稻种植,麦稻禾、鱼虾蟹丰饶,桑麻茶竹种植也是充足,相应的鱼加工业、纺织业、制茶叶、编织业、制药业等下游产业在当时国内也位于领先水平。
    北宋定都开封,陈留便被包含在内,可见这里的经济基础有多么雄厚。
    而鲁方出身于木匠之家,自然得以接触过不少纺织产业,参与过纺织机器的维修和制造。
    只可惜炎汉帝朝的儒士本身并不重视技术的发展,已有的各种型号织布机织绫机大多数都是民间自发的市场经济行为,是少数富豪和权贵为了满足生产的需求自行投入研制。
    但他们的能力有限,学识有限,资源有限,因此除非出现一个超级天才,否则想要改进,无异于痴人说梦。
    历史上成功改良了织绫机的,是距离出生还要再等上十几年的大发明家马钧。
    不过如今鲁方提前就把织绫机的技术给顺手改良了,倒是让这一门技术,能够早了好几十年面世。
    鲁方高兴地拉着杨修一起帮忙测试:“德祖,你快帮我看看,这台新式织绫机还有那些不足之处。”
    杨修笑着撩起袖子,就上前接过几个扳手,和鲁方一起鼓捣起来:“正良,你这台新式织绫机还没在坊里报备吧?就不怕被我抢了功劳?”
    “一点虚名罢了,算得了什么?不过你真要抢,功劳可以给你,赚到的钱记得分给我,我还有很多的实验想要做呢。”(本章完)


同类推荐: 不服管教的小太妹(np)普女可以不恶毒吗长吉(NPH强制暗黑)蛊惑(古言父女1v1,he,高辣)大雕的梦想死皮赖脸缠上反派后(1v1 h)隐秘 (公媳 H)HP食死徒们的共同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