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新御书屋
首页我在古代当公主 第811页

第811页

    五个房间,就算不是每个房间的大小都与这个房间相同,也有至少八十个大木箱。
    这些仅仅是虞珩用过,鲁国公主觉得有必要留做纪念的东西而已。
    可以,这很安国公主府。
    你始终没有整理这些箱子,难道不是因为需要耗费太多的时间,所以懒得整理?
    纪新雪终究还是问出发自灵魂的疑问。
    虞珩无声收紧手臂,低头埋在纪新雪颈间,如同撒娇似的低声道,你帮我收拾。
    纪新雪面露无奈。
    他当然不会眼睁睁的看着虞珩独自忙碌。
    第一个木箱就令纪新雪和虞珩大为意外。
    是幼儿的衣服,所用的料子皆是千金难买的珍品。即使过去近二十年的时间,仍旧没有丝毫褪色的痕迹。
    然而绣工却差得离谱。
    纪新雪眼中浮现茫然,指腹小心翼翼的在凹凸不平的地方划过,这是梧桐?
    看着有点像大葱,可想而知,是出自谁手。
    虞珩勾起嘴角,默默将大红色的肚兜叠成手帕大小,放入胸前的暗袋。
    这个木箱中去全是这种全新的小肚兜,还有一只鞋口不知为何封死的馒头、不,是虎头鞋。
    纪新雪忍住已经在嘴边的吐槽,翻来覆去的观察虎头鞋,试图找到可以夸奖的地方。
    嗯?他抓住鞋口,竭尽全力的辨认鞋底仿佛文字的绣样。
    好像纪新雪顺虞珩的力道松手,眼底满是茫然。
    是个轩字?
    这是鲁国公主弥留之际特意嘱咐,留给虞珩的东西,应该不会出现其他意义的轩?
    虞珩盯着仿佛文字的绣样观察半晌,忽然拿起另一只莫名其妙封口的虎头鞋与这只虎头鞋放在同处。
    他目光定定的凝视两只虎头鞋半晌,询问的看向纪新雪,这是不是两种绣法?
    纪新雪愣住。
    这样的绣工,居然还能辨认绣法?
    半刻钟后,晴云带来公主府中的绣娘。
    绣娘仔细观察两只虎头鞋,恭敬的道,回郡王的话,这确实是两种绣法。
    她指向封口的虎头鞋,这只鞋针脚较细,绣样的走线也足够整齐,应该是从前做过绣活的人所做。
    另一只虽然更紧实,但绣样走向混乱,应该是第一次做绣活,只是胜在力气比较大。鞋底的字,与另一只虎头鞋的走线方式相同,应该是绣制另一只虎头鞋的人所以留。
    纪新雪闻言,心中只剩下离谱二字。
    不愧是公主府的绣娘,对将虎绣成落叶的虎头鞋都能夸得出口。
    虞珩又盯着虎头鞋看了会,沉默的将它放回原本的地方,走向下个木箱,仍旧是幼儿的衣物。
    纪新雪怅然若失的收回看向虎头鞋的目光,大步跑到虞珩身边。
    这个木箱中的衣物不再是全新,多少有穿过的痕迹,做工更是与之前那箱衣物天差地别。
    他们翻检里面的东西时,也不必再小心翼翼,速度立刻变快。
    纪新雪和虞珩近乎整夜没睡,只翻看存满一个房间的十八个木箱。
    其中三个木箱中的物件,粗糙程度都极不符合公主府的富贵,堪称暴殄天物,可想而知是出自谁手。
    每当找到这样的箱子,虞珩都会亲自为其登记造册,分类放入全新的木箱中,令人搬入正院。
    天色蒙蒙亮时,他们终于打开房中的最后一个木箱。
    是些杂七杂八的东西。
    六柄精美的小木剑,每个放木剑的盒子中都有图纸,其中五个木盒中的图纸与另外一张图纸无论笔触还是风格都截然不同。
    纪新雪悄无声息的抱住虞珩,低声道,他至少曾经对你真心过。
    如果只是虎头鞋,还有其他可能。
    十八个木箱中,有二十几件物品有另一个人留下的痕迹,绝不会是单纯的巧合或敷衍。
    如果说他是在恐惧中出生,凤郎起码是在期盼中出生。
    虞珩深吸了口气,哑声道,他那日,他告诉我很多事。
    纪新雪立刻应声,动作轻柔的掰开发白的指尖,仔细捋平已经发皱的图纸,将其放入怀中。
    无论祁柏轩曾经抱着什么目的期盼虞珩出生,仅凭他多年来对虞珩的不闻不问,就没有资格祈求虞珩对他有任何父子方面的正向回应。
    纪新雪支持虞珩的所有决定,希望虞珩能在冷静的时候,选择如何处理祁柏轩留下的痕迹。
    他不希望虞珩有哪怕一丝一毫后悔的可能。
    长平二年,你在封地中绯丝草和碧丝虫之毒。我问他,是不是虞氏所做。他说,不知道。虞珩环顾四周,眼中的复杂越来越浓,咬牙切齿的道,我又问他,阿娘有没有中过同样的毒。
    纪新雪似有所感,默默加大抱住虞珩的力道。
    中过,是在他们婚前。那时阿娘已经用绯丝草口脂许久,突然在英国公夫人的设计下接触大量碧丝虫粉末,所以才会因错觉推到有孕的李娘子。虞珩痛苦的闭上眼睛,我又问他,阿娘是不是被英国公府害死。
    他说是。
    --


同类推荐: 【快穿】睡了男主后我死遁了(NP高H)不小心撞见父亲与妹妹的情事后潘多拉的复仇(高干,nph)被前男友他爸强肏(NP,重口,高H)这游戏也太真实了痴迷诱惑(女诱男、高H)顶级暴徒赤鸾(养父女 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