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新御书屋
首页我在古代当公主 第662页

第662页

    右手数第一幅画卷。
    梳女式发髻的画中人身上松松垮垮的披着不如不穿的薄纱外袍。
    右手数第二幅画卷。
    墨发如绸缎般顺着肩颈披散,配画中人雌雄莫辩的五官,竟然让人无法在只看脸的情况下辨认画中人的性别。
    多亏作画的大师贴心,在他的笔触下,画中人正英姿勃发的遛鸟。
    轮到最中央的画卷时,自以为见多识广,不会再有任何触动的纪新雪看到鼻翼相贴的两张脸,脑海中再次疯狂炸烟花。
    虞珩!
    变态。
    良久后,纪新雪才面无表情的继续放画。
    虞珩不仅变态还自恋,怎么可能比他壮这么多?他不信!
    色差如此明显?他不信!
    六块腹肌?他不信!
    ?他不信!
    脚也比他大一圈,啧。
    目光定定的凝视画中人许久,纪新雪才凭着毅力移开目光。然而无论他如何调动被炸成烟花的理智,都没办法完成有逻辑的思考。
    睁眼是巨大的色差,闭眼是
    即使默念清净经,也无法让他获得半分安宁。
    无奈之下,纪新雪只能尝试用以魔法打败魔法的方式,破解目前的困境。
    他绕到看不见画卷的地方,随便选了个柜子打开。
    熟悉的雕花木盒、熟悉的香味、熟悉的封皮、熟悉的画风。
    哦,还有熟悉的红叶标志。
    纪新雪立刻转向隔壁的柜子。
    这次他先判断雕花木盒上的纹路,发现是清新的竹叶,才放心的打开木盒。
    是个小摆件。
    以碧玉雕制的竹林中,两个以扭曲的姿态缠绕在同处的人。
    如果没看过五副巨大的画像,纪新雪也许不会多想。
    然而如今,看到两个白玉雕刻的小人头上的金凤发簪和腰间的金麒麟配饰,纪新雪只能说是他放心的太早。
    连续翻看五六个不同柜子中的格子,竟然没找到任何能让他净心的物件。就在纪新雪想要放弃的时候,忽然发现封皮正常也没有香味的书。
    情深缘起
    纪新雪快速扫过整本的内容。
    只有文字,没有图案,似乎不错的样子。
    与此同时,虞珩已经赶到纪成和纪明通所在的庄子。
    他冷淡的望着匆忙迎出来的小厮,纪成在哪?
    国公正与金明公主和华阳长公主、长公主驸马在院中烤肉。仆从恭敬的答道。
    虞珩驭马改变方向,越过仆从向庄子深处而去。
    他来过这里,不需要仆从带路就能找到地方。
    纪成见到虞珩时,眉宇间的诧异仍旧没能完全收敛。
    他识相的没有问虞珩怎么没在长安陪着纪新雪,笑着道,正好有你爱吃的牛肉,如果你等会就回去,还能给殿下带两只兔子。
    虞珩对纪成的话视若未闻,低声道,你给我送了个花篮?
    明明说殿下喜欢花,她听闻殿下最近大多时间都在安国公主府,便命人将花送去你那里。纪成老实答道。
    见纪成的反应,虞珩已经能肯定,藏在花篮中写着快来、救命的半截手帕,并非出自纪成。
    他沉着脸将荷包扔到纪成胸前,送花篮的仆从暗示我花篮有异,我在里面发现半截帕子。
    纪成闻言,眉宇间除了尚未完全消散的诧异,又多几分茫然。
    是悦鸣亲自去送花篮?我没交代
    他盯着半截手帕上的黑色痕迹,忽然生出头皮发麻的感觉,哑声道,这是明明的帕子。
    悦鸣虽然跟在他身边多年,算是他的心腹,但并非最亲近的人。会将纪明通的吩咐当成他的命令,没有特意询问他,也属正常。
    可是,纪明通为什么要
    纪成猛地攥紧帕子。
    以纪明通的敏锐程度,大概率无法发现他和虞珩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她虽然娇憨天真,看上去极好骗,但最能分出亲疏远近。
    指点纪明通的人,在纪明通心中的地位必然不输纪成,甚至超过纪成,才能说服纪明通在瞒着纪成的情况下,以纪成的名义做事。
    刚在花篮中发现半截手帕的时候,虞珩就想过手帕和手帕上的字迹并非纪成所为的可能。
    赶来庄子的路上,虞珩几乎考虑到所有容易疏忽的地方。
    也许是清河郡王世子发现他和纪成最近总是有恰到好处的理由,同时躲避相亲宴,所以想要试探他和纪成。
    有人发现纪成和纪明通的秘密,但不能完全笃定。想通过对他的试探,推测出更多的内情。
    最糟糕的莫过于他对纪新雪妄念被人察觉端倪,这个人同时发现纪成在帮他遮挡妄念,试图通过纪成试探他。
    虞珩唯独没想到,还有更糟糕的可能。
    是纪明通假装纪成求助。
    原来是他想得太复杂,只是纪明通想将他从长安公主府叫出来而已。
    能使唤得动纪明通的人,以两只手就能数得过来,长平帝、苏太后、苏太妃、纪敏嫣、纪璟屿、纪靖柔、纪新雪
    --


同类推荐: 【快穿】睡了男主后我死遁了(NP高H)不小心撞见父亲与妹妹的情事后潘多拉的复仇(高干,nph)被前男友他爸强肏(NP,重口,高H)这游戏也太真实了痴迷诱惑(女诱男、高H)顶级暴徒赤鸾(养父女 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