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新御书屋
首页重铸清华 二十二、金陵王气(四)

二十二、金陵王气(四)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云“秦始皇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魏书?卷六十五?李谐传》云“金陵王气兆于先代。黄旗紫盖,本出东南,君临万邦,故宜在此。“金陵王气”遂与南京并称。《元丰九域志?卷六?丹阳古迹》云“金陵,楚威王以此地有王气,埋金镇之,故曰金陵。”
    明洪武元年,明太祖建都应天府,以为南京。洪武十一年南京更名京师。清顺治二年,改南京为江宁府。
    咸丰三年三月二十日,太平天国以号称三十万之众,沿江东下,水陆并进,帆幔蔽江,衔尾数十里,一路滔滔,所到之处无不势如破竹,剑指江宁府!一时两江震动,江宁一带的士绅无不瑟瑟发抖。
    三月二十一日,咸丰皇帝的谕旨到了江宁,诏曰:“令江宁成内满汉百姓即刻撤出城中,前往扬州镇江等地避让......总督陆焚烧外城墙几处,并转运钱粮等物到别处......即刻撤退,以周坚壁清野之策。钦此。”史无前例的大迁徙开始了,数以十万计的江宁城百姓拖家带口的沿着长江分散到了各地,留给太平军的只剩下一座空城,和一些不想离开还对着太平天国有幻想的人。
    “晋家南渡日,次地旧长安。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咸丰三年四月十五日,伴着轰隆的火炮声,太平天国左辅正军师东王杨秀清骑着桃花胭脂大马站在安德门外,得意洋洋地看着潮水般的太平军涌入江宁城,志得意满地吟起了李白的这首金陵诗。
    边上的亲随连忙凑趣道:“恭喜东王军师,贺喜东王军师,如今轻描淡写,一举攻下金陵,打下了这泼天的基业,如今就要学着前朝明太祖爷爷一番,开国东南,争霸天下呢!”
    杨秀清哈哈大笑,“这是自然,天王与本王都已经商议好了,准备着定都这金陵古城!开国建朝!你们等都是我们天国的开国功臣,共享****富贵!哈哈哈。”
    一群人正在说笑间,前头江宁城中飞马出来了一个红色军服的太平军,那小兵策马赶到杨秀清一行人前头,滚下马行礼道:“报东王军师!翼王已经搜检全城,均未发现清妖官吏,想必是已然早早逃出江宁城了!”
    杨秀清眉毛一拧,随即放松了下来,“也罢,清妖们逃的了初一,逃不了十五,到时候总有和他们算总账的时候,且不急于今日。”想了想,又开口问道:“城内粮草如何,人丁如何?”
    可千万别像着汉阳汉口城那样!
    那信使道:“城内粮库已然空了,大多数的银库也已然被清妖搬空,还剩下两江总督府内的一个内库,内库里北王已然打开,不敢擅专,请东王前去验收,此外城中剩下一些本地的富庶人家尚在,老百姓已然全部搬空了。”
    杨秀清咬了咬牙,好狠的清妖,又给我来这手坚壁清野之计,若不是天军在武昌城被烧了水师,焉能如此慢的进军,才让清妖又搬空了这江宁城,真是恨煞我也!
    “传我的王命,立刻抄了城内富户的家,那些是清妖帮凶,留不得!财物妻女全部犒赏三军!”
    地官正丞相李开芳开口劝道:“东王军事,城内的那些富户并不是满妖,若杀之,这可......”会失了民心的!
    “我岂有不知之理,可是大军自从破了安庆之后,没什么油水,如今破了江宁,若不让士兵们乐呵乐呵,军心岂能高涨,些许富户,没甚关系!你去告诉北王,”杨秀清骄纵地用马鞭指着那个信使,“城内三日不封刀!犒赏三军!三日后,我再进这金陵城!”
    “是!”
    “恭喜天王,贺喜天王,军师东王和北王已然攻克江宁!这东南第一镇已然是咱们天国的了!”服侍在天王边上的亲随得到了军师东王杨秀清传来的得胜战报,忙不迭的进了天王在太平府的行宫,朝着正在打坐的上帝次子、耶稣亲弟化身的天王洪秀全报了大喜。
    洪秀全吐纳了几下,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这才缓缓睁开了眼,在香炉的云雾中脸色肃然,众亲随惶恐之极,纷纷低下头,不敢直视这人间神袛,一片肃穆中,天王缓缓开了金口,玉音广播。
    “上帝已然托梦给我,江宁已然攻下,何须你等前来禀报,冥冥之中,我已然知晓了!”亲随们唯唯诺诺,“传下天王旨!江宁城中,除清妖之外,平民百姓不得残害!”
    有个亲随大着胆子,偷偷地瞧着天王在烟雾中若隐若现的天颜,插了句嘴,“天王,东王九千岁已然下令血洗江宁,三日不封刀......”
    行宫内一片死寂,那个大着胆子插嘴的亲随跪在地上瑟瑟发抖,冷汗如雨水般的落下,彷佛过了很久很久,天王那飘渺的声音才从天边传了过来,“既然是军师的意思,那就罢了,让军师东王去处理江宁城内之事吧。”声音里听不出什么喜怒,还是一副天人在上的云淡风轻模样。
    “遵天王旨!”
    lt;ahref=gt;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lt;/a


同类推荐: 【快穿】睡了男主后我死遁了(NP高H)不小心撞见父亲与妹妹的情事后潘多拉的复仇(高干,nph)被前男友他爸强肏(NP,重口,高H)这游戏也太真实了痴迷诱惑(女诱男、高H)顶级暴徒赤鸾(养父女 古言)